MBZUAI跳过基础教AI真的没问题吗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?
跟着教程做出了一个应用,感觉成就感满满。
可一旦把应用发布到网上,使用者却寥寥无几。
想优化,却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。
这也就是 MBZUAI “先实践后基础” 模式的甜蜜陷阱:快是快,不过容易变成 “AI 调包侠”。
穆罕默德・本・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(MBZUAI)位于阿联酋阿布扎比,2019 年由阿联酋政府成立,是全球第一所专注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型人工智能大学。该校提供计算机科学、计算机视觉等 5 个专业的硕士和博士课程,师资雄厚,汇聚众多国际权威学者。学校科研实力强劲,发表众多顶会论文,还自行训练开发 65B 规模大模型。在 CS Rankings 排名中,其人工智能综合排名全球第 15 名,自然语言处理专业全球第 11 名。MBZUAI 为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等福利,毕业生多进入顶尖企业,就业前景良好,阿联酋还会为其颁发 10 年黄金签证吸引人才留居。
不是 “先有鸡还是先有蛋”,而是 “基础有 3 层”
有人可能会说:“学 AI 像学摄影,先拿手机拍再说”,这个类比其实遗漏了关键:学好摄影的确能够拍出好看的照片,但要是想当大厨,光会按菜谱做番茄炒蛋可不够 —— 得懂火候以及食材的化学反应。
AI 的 “基础” 同样如此,不是扁平的 “公式” 或者 “工具”,而是3 层立体结构:
1. 工具性基础:能上手,但别停在这
这是最表层的 “基础”,比如:
(1)调用 Hugging Face 模型的代码该怎么写
(2)numpy 矩阵运算的基本指令
(3)git 开展代码管理工作的几个常用命令
就如同 “1 + 1 = 2”,学了就能用,能够快速获得 “我会用 AI” 的成就感。
MBZUAI 运用这种方式拉新入门,没什么问题。但要是只停在这,那就永远解决不了 “模型为什么错” 的问题。
2. 原理性基础:卡壳时的 “救命稻草”
当调参数调到崩溃时,那就该往这层钻研了:
(1)反向传播为什么能让模型 “学会”?
(2)Transformer 的注意力机制,到底在 “注意” 什么?
(3)交叉熵损失函数,适宜你的分类任务吗?
这就好比理解 “1 + 1 = 2” 背后的皮亚诺公理 —— 知道了原理,才能够把 “不好用的工具” 改成 “好用的”。
有个 AI 从业者吐槽:“以前只会调用模型,遇到数据量太大的情况,只能干等着。后来补充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知识,才知道怎么优化部署,效率直接提高了 3 倍。”
3. 思想性基础:决定你能走多远
这是最 “虚” 但最关键的一层:
(1)什么是真正的 “智能”?AI 的边界在哪里?
(2)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的争论,对现在的大模型有什么影响?
就像追问 “什么是数学” —— 它不直接帮你做题,但能够让你看清 AI 的未来方向。诺贝尔奖获得者杰弗里·辛顿(Geoffrey Hinton)能够提出深度学习,依靠的就是这层思考。
别纠结 “先学啥”,用 “螺旋式” 破解
其实不用选择 “先基础后实践” 或者 “先实践后基础”,正确路径是 3 步:
(1)从工具入手:用一个小项目(比如做个 AI 聊天机器人)点燃兴趣;
(2)遇坑补原理:模型报错、效果差时,针对性学习反向传播、注意力机制;
(3)偶尔想 “大事”:学透原理后,琢磨下 “AI 能解决什么真正的问题”。
就像先跟着菜谱做番茄炒蛋,觉得不够香,再去学习美拉德反应 —— 这样的 “基础”,才是有用的。
#AI教育 #AI学习路径 #基础分层 #螺旋式学习 #MBZUA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