阶段复盘的复盘
上次更新后到现在,忙了什么
这段时间做了挺多事的,一方面,我借学习正则表达式的机会,进一步了解了vim中的正则表达式(或者说“模式”);另一方面,我在obsidian中创建了一个复盘模板,每天记录这一天的学习收获;还开始了国际象棋的学习。
当然,这些并不是重点,之所以对此进行描述,主要还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话题:通过对这段时间的每日复盘记录和个人收获/损失进行再复盘,试图从中总结出可能对本文读者(和我自己)都有用的信息。
标题的由来
标题中的“阶段复盘”实际上指的就是每日复盘,正如前文所说,我现在每天都在obsidian中进行每日复盘总结,分别对今天完成的任务、学习到的东西以及对这些内容的可能用途和拓展方向进行记录。而之所以现在通过这篇文章对这段时间的每日复盘进行再复盘,其实还是受到吴伯凡老师在某节课中介绍的某个概念的启发,认为通过从每日复盘中抽身出来,用第三视角进行审视,找出每日复盘可能遗漏的信息。
我的发现
背景信息介绍完毕,下面首先从国际象棋的每日复盘开始谈起。
不知道你们刚开始学国际象棋是怎么样的(假设你们学过),我刚开始在多邻国上学国际象棋的时候,自从可以在完整对局中赢得胜利,我的自信就开始极度膨胀,以为自己的实力有多强(即使自己只是一直在和比较初级的AI进行人机对抗),除了在每日复盘中记录自己的经验心得,还花了大量时间,用自己那少得可怜的国际象棋知识,不断地进行人机对局。
随着对局次数的增加,特别是输棋次数的增多,理所当然地,我的幻想破灭了,抽身出来,我才发现我有多沉迷于自己的“being”层面,不断发挥自己已有的知识,完全没意识到现在的自己只是在学习/巩固基础知识的阶段。
虽然网上很多人都在鼓吹“being(维护现有水平)”的重要性,例如拥有这种心态能让自己更容易满足,在某些人中,这种心态也能提高幸福感。但是我还是更认同吴伯凡老师的观点,那就是对短期的妥协有可能发展成为对长期的妥协。而只有放弃短期的妥协,才能获得“生活的痛快感”。
”being“心态的反面就是”doing(对更高水平的推崇)”了。诚然,在某些方面,过于追求更高水平会无可避免地带来痛苦和焦虑(例如和别人攀比钱财、能力、人脉),但是就自我提升来说,保持“doing”心态还是能带来明显的好处的。一方面,正是这种永无止境的提升心态为社会带来了长久的进步,也为个人带来了自我实现的可能;另一方面,这种心态也能让个人获得更有依据的满足感(AI时代进一步显现了学习者的优势)。
冥想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
冥想作为一种自我觉察的方式,提供的作用就是让我们能在第三视角捕捉自己内心、大脑的状态,察觉自己的意识发展方向,以提高对自己的了解。
如果只是单纯地记录每天的学习复盘,长久以往,大脑可能就会形成一种思维惯性,满足于“将当天的收获以文字形式记录到某个地方”,当完成了这个“任务”,可能就没有兴趣或者想不到应该对复盘的记录进行回顾、反思了。
如果在每天的习惯清单中添加冥想这一习惯,保持一段时间后,大脑就更有可能产生“元意识”(即对意识的意识),更善于对自己的日常想法进行“检查”,从而发现这里面可能存在“漏洞”。
本文总结
本文通过对作者个人“每日复盘”习惯的再复盘,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真正的成长不仅在于坚持记录,更在于时刻警惕“习惯”本身沦为一种停滞的舒适区。 文章的核心洞见在于区分了两种心态:
- 
“Being”(安于现状):满足于运用已知技能,沉浸在已取得的微小成就中。这是一种看似勤奋的自我消耗,长此以往会磨灭成长的动力。
 - 
“Doing”(追求成长):主动跳出舒适区,挑战更高水平,拥抱学习过程中的挫败感。这虽然会带来暂时的痛苦,但却是通往“生活痛快感”和实现真正自我提升的必经之路。
 
那么,如何才能打破“Being”的陷阱,时刻保持“Doing”的姿态呢?文章给出了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法:通过冥想培养“元意识”。
冥想让我们能以第三视角审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,觉察到那些不易被发现的惯性。它好比一个“思想检查员”,能帮助我们发现“复盘”这个动作本身是否已经偏离了其促进成长的初衷,变成了一种“为了记录而记录”的机械任务。
因此,本文带给我们的最终启发是:
- 为你的“复盘”进行复盘:定期从日常记录中抽身,审视自己是在真正的“Doing”,还是在虚假的“Being”。
 - 拥抱成长的“不适感”:将学习和挑战中的挫败视为成长的信号,而非退缩的理由。
 - 善用冥想等工具: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“元意识”,培养从更高维度审视自我的能力,确保自己始终行驶在持续成长的正确轨道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