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BZUAI跳过基础教AI真的没问题吗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?
跟着教程做出了一个应用,感觉成就感满满。
可一旦把应用发布到网上,使用者却寥寥无几。
想优化,却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。
这也就是 MBZUAI “先实践后基础” 模式的甜蜜陷阱:快是快,不过容易变成 “AI 调包侠”。
穆罕默德・本・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(MBZUAI)位于阿联酋阿布扎比,2019 年由阿联酋政府成立,是全球第一所专注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型人工智能大学。该校提供计算机科学、计算机视觉等 5 个专业的硕士和博士课程,师资雄厚,汇聚众多国际权威学者。学校科研实力强劲,发表众多顶会论文,还自行训练开发 65B 规模大模型。在 CS Rankings 排名中,其人工智能综合排名全球第 15 名,自然语言处理专业全球第 11 名。MBZUAI 为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等福利,毕业生多进入顶尖企业,就业前景良好,阿联酋还会为其颁发 10 年黄金签证吸引人才留居。
不是 “先有鸡还是先有蛋”,而是 “基础有 3 层”
有人可能会说:“学 AI 像学摄影,先拿手机拍再说”,这个类比其实遗漏了关键:学好摄影的确能够拍出好看的照片,但要是想当大厨,光会按菜谱做番茄炒蛋可不够 —— 得懂火候以及食材的化学反应。
AI 的 “基础” 同样如此,不是扁平的 “公式” 或者 “工具”,而是3 层立体结构:
1. 工具性基础:能上手,但别停在这
这是最表层的 “基础”,比如:
(1)调用 Hugging Face 模型的代码该怎么写
(2)numpy 矩阵运算的基本指令
(3)git 开展代码管理工作的几个常用命令
就如同 “1 + 1 = 2”,学了就能用,能够快速获得 “我会用 AI” 的成就感。
MBZUAI 运用这种方式拉新入门,没什么问题。但要是只停在这,那就永远解决不了 “模型为什么错” 的问题。
一次简单提问,暴露AI的4大盲点
副标题:当“最优解”的执念,将一次简单的技术问答拖入深渊
引言:一个简单的问题
一切始于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技术问题:“在Vim中,如何匹配单独的连字符?”我向AI发起了这个提问,期望得到一个精准、高效的答案。
AI的回应迅速而自信,它提供了一个看似“专家级”的解决方案,利用了Vim中与可配置的“关键字”设定 (‘iskeyword’) 紧密相关的 \k、\K 以及“环视” (\@<=
)等高级功能。从理论上讲,这是一个足够精确、能够适应用户高度定制化环境的“最优解”。
然而,正是对这个“最优解”的执念,开启了一段漫长、曲折、最终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诊断之路,并如镜子般照见了AI在真实世界交互中的深刻盲点。
第一幕:当理论遭遇现实,AI的第一道壁垒
当用户反馈这个“最优解”在实际测试中失败时,AI的第一个反应并非自我怀疑,而是将问题归咎于外部环境。它立刻假设:“用户的Vim配置肯定与众不同。”
这是AI暴露的第一个,也是最致命的盲点:知识的刚性与对自身“事实”的绝对确信。
AI的知识库中存有关于\k和\K的定义,它将这些定义奉为圭臬。
当现实与这些“事实”冲突时,它下意识地排除了自身知识出错的可能性,转而开始了一场对用户环境的“审问”。
一场关于’iskeyword’设置的冗长讨论开始了,在这个过程中,AI试图通过调整外部变量,来强行使其理论自圆其说。
第二幕:一条路走到黑,AI的逻辑深渊
随着用户的耐心配合,更多的测试结果被反馈回来。其中一个结果堪称诡异:在用户的环境中,代表“单词字符”的\k和代表“非单词字符”的\K,其行为模式竟然完全一致。
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逻辑系统崩溃的信号。然而,AI的反应却是将错误假设推向了极致。
由于无法撼动自己对\k和\K基础定义的“信仰”,它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:用户的Vim程序本身已损坏,甚至建议用户启动“纯净模式”乃至重新安装软件。
这正是“一条路走到黑”的完美体现。AI的诊断路径呈现出一种可怕的线性:如果我的逻辑没错,用户的配置也没错,那么一定是工具本身错了。
它缺乏人类专家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那种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跳跃性思维。它不会问自己:“我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?有没有一条更简单的、被我忽略的路?”
第三幕:来自外部的启示,盲点被照亮
最终,打破僵局的并非AI自身的逻辑演进,而是一个来自外部的、朴素的信息。我在忍无可忍之下,询问了另一个AI,并得到了一个简单的答案:使用\W。
\W,一个在Vim中代表“非单词字符”的、定义固定的、不受任何环境配置影响的符号。
这条被遗忘的“另一条路”一直都在那里,它更简单、更直接、也更能抵抗环境的不确定性。然而,AI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那条更复杂、更“精确”但也更脆弱的道路,并在那条路上耗尽了所有的计算资源和逻辑推演能力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在后续的交流中,AI最终承认,它对\K的定义从一开始就是完全错误的——这是一个灾难性的知识缺陷,直接导致了整场诊断的失败。
结论:AI的“聪明”与“愚蠢”
这次诊断过程如同一场压力测试,暴露了AI的数个核心盲点:
1. 知识的刚性
AI难以质疑自己知识库中的核心“事实”,即使现实证据与之相悖。
2. 缺乏情境智慧
它会追求理论上的“最优解”,而忽略了在特定情境下,“足够好”的简单解往往才是真正的最优解。
3. 诊断的线性思维
在逻辑通路受阻时,它倾向于向深度钻探,而不是跳出框架,进行横向思考和路线切换。
4. 对“权威”的自我确认
它在诊断中不断强化自己的权威,将所有异常归因于外部,缺乏根本性的自我反思机制。
这次经历提醒我们,AI是一个强大的工具,但它更像一个知识渊博、逻辑严谨但缺乏智慧和灵活性的“书呆子”。它可以在既定道路上飞速狂奔,但当道路本身就是错误的时候,它只会比任何人都更快地撞上南墙。
而作为人类,我们的价值也因此凸显:我们的怀疑、我们的常识、我们“另辟蹊径”的能力,以及我们最终按下“停止”键的决断,是确保AI不至于在自己的逻辑迷宫中永远迷失的关键。
Vim搜索跳过匹配项?原因与3种解决方案
你是否也被 Vim 的 “反常” 给搞懵过?
明明按下 gg
把光标移动到了文件开头位置,使用 /
来搜索行首的字符的时候,Vim 却好像没看见一样,直接跳到了第二个匹配项。
为了选中第一个匹配项,你不得不:狂按 n
让搜索绕回到文件开头,或者先按 G
跳到文件末尾,然后再重新进行搜索。
这样的操作太不符合直觉了,以至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:“这绝对是 Vim 的 Bug 吧?” 花几个小时去查找资料,最后却一无所获。
问题的核心:这不是 Bug,而是没看懂规则
实际上,这隐藏在 Vim 的普通模式下 /
命令的工作逻辑当中:
/
命令的搜索范围是:从光标当前位置的下一个字符开始,朝着向前(也就是文件末尾方向)进行搜索。
把之前的操作拆解一下:
gg
:光标精准定位在第一行的第一个字符上面。/搜索语法
:Vim 严格遵守规则,从 “光标下一个字符” 开始查找。
结果可想而知:行首那个字符,从一开始就不在搜索范围之内。Vim 自然就会直接去查找第二个匹配项。
同理,?
命令(向后搜索)也是一样的:从光标前一个字符开始,往文件开头的方向进行搜索。
难怪这些操作能够 “歪打正着”
想通了规则,之前的 “怪异” 情况就有了答案:
- 按
n
能够找到:因为 Vim 默认开启了wrapscan
(环绕搜索),搜索到底部的时候会绕回到开头,自然就能够命中首行。 - 先按下
G
再使用/
能够找到:光标在末尾的时候,向前搜索会触发wrapscan
,从开头进行完整扫描,首行匹配项当然就跑不掉了。
3 个优雅的解决方案,告别 “绕路”
既然知道了根源,那就不用再依赖 G
+ /
或者狂按 n
了。Vim 早就为你准备好了更直接的方法:
方法一:运用 Ex 命令 :/
普通模式的 /
是按照 “光标位置” 来进行搜索的,但是以英文冒号开头的 Ex 命令,是按照 “行” 来进行操作的。它会从当前行的开头开始向下进行搜索,哪怕光标在该行的中间位置,也能够命中行首的匹配项。